4008-888-888

新闻

韩生,1960年出生,河北石家庄人。中国著名舞美设计家,原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字演艺集成创新——文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公司新闻 >

韩生:每个乡村都有独一无二的故事

发表时间:2023-08-30

文章来源:admin

浏览次数:

韩生,1960年出生,河北石家庄人。中国著名舞美设计家,原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字演艺集成创新——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艺术总监、中国舞美学会文旅创作委员会主任、上海舞美学会名誉会长、香港演艺学院荣誉院士。曾担任中国APEC会议文艺演出美术总设计,2008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舞美设计顾问等,主持创建上海市虚拟环境文艺创作重点实验室和数字演艺集成创新文旅部重点实验室。先后荣获第二届、第四届文华舞台美术奖,第十七届文华大奖,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文化部优秀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荣誉。
见到韩生,是在沂蒙深处一个名叫常山庄的小山村,这个村隶属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有“红嫂家乡”之称。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蝉鸣阵阵,山里的气温很高。今年63岁的韩生,正带着上海戏剧学院的研究生在村里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忙着采风。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韩生任总策划和创意总监的实景沉浸文献史诗剧《沂蒙四季》在常山庄上演,成为沂蒙乡村文化、红色文化的新亮点。
韩生近年来扎根乡村,将自己擅长的舞美设计融入乡村文旅演艺的发展中,在广袤田野创建文化项目、在乡村播种文化种子,结出了实景沉浸文献史诗剧《沂蒙四季》、江苏无锡荡口古镇“流光延祥”光影艺术节、贵州三穗县实景数字生活剧场《幸福七姊妹》、贵州茅台镇实景演艺《天酿》、桂林非遗体验馆等一批文化之果。
“这是值得我后半生去做,都做不完的事业。”韩生深情地说。
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


韩生9岁时,做医务工作的父母下放到河北省平山县,父亲担任岗南医院的副院长;当时正在建设西柏坡纪念馆,母亲又被派到了纪念馆建设工地,为建设者提供医疗服务,一干就是12年。“奶奶带我和弟弟妹妹,一家人分为三地的生活很艰难。每年寒暑假我都去岗南和西柏坡,到水库里游泳、捉鱼,或划船到水库边上的山村写生,住在村支书、村民家中,这成为我少年时代快乐的回忆。”
韩生从小记忆力就很好,西柏坡纪念馆边建设边开放,解说词他听了几遍就记住了。“讲解员很惊讶,说我们背了很长时间都背不下来,你一个小孩这么快就背熟了。直到现在,许多当时的解说词我还能背得出来。”平山县岗南和西柏坡给了韩生最初的乡土记忆。
前几年母亲住院,韩生看到父母从以前照顾别人,如今转换为被别人照顾。“年轻的医护人员让我想起父母在农村做医疗工作的经历,那时,病人来了,他们从来都是立即放下一切起身前去,无论是正在吃饭,还是半夜睡眠中。他们深受当地农民的信任与爱戴,被患者视如恩人,有的成了一生的朋友。儿时的我们也分享着这一份受到尊重的荣光。”
韩生认为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在乡村肥沃的土壤中,以前大众一直认为农村体现的是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回想这一观念的转变过程,有几件事令他印象深刻。
首先是乡村蕴含的丰厚文化。“我的老师胡项城是上海双年展的创始人,受他20多年前在上海远郊的青浦投入乡村建设时,重建老房子、保护传统民居修造技艺、建立有机农场等保护传统文化影响,我在上海戏剧学院尝试建立‘乡土文化研究院’。再后来,我在江西抚州参加纪念汤显祖400周年演出,创作团队挖掘了‘盱河高腔’,创排乡音版《牡丹亭》等,重新激活这一已经消失的剧种。作品后来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在对江西南丰傩戏、傩舞采风时,乐平500多个乡村古戏台演出时人山人海,成为活态的乡村文化盛景,这些让我深受震撼。”
再就是乡村的“落后”,其实是特殊历史阶段的阵痛过程。韩生说:“几年前我再回西柏坡,对这个地方有了新的认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确立了新中国未来发展的工业化道路,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的乡村振兴正是在完成了这一历史阶段后的转型和回归。把文化的着力点放在中小城市和乡村,这和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
博学多识的他敏锐地意识到,过去大众的目光主要聚焦于都市,其实幅员辽阔的乡村有巨大的文化发展空间。都市文化和乡村文化可以共同构成中国艺术文化的整体叙事语境,共同的落点都在于普通人的现实生活。比如上海的亚洲大厦集中了几十家剧场,成为都市文化消费打卡地;而在山东沂南、贵州三穗等地的乡村正在平行展开的生活剧场,将构成当今中国整体的戏剧文化新生态。“在地性和现场性的独特魅力,将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文旅发展的巨大需求空间。”
韩生还记得高中时考石家庄市剧团的美工,试题是画舞剧《沂蒙颂》的布景设计图。“当时我对布景设计图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沂蒙山的石头特有的形象特点”,2017年创办《沂蒙四季》项目,韩生第一次来到常山庄惊讶地发现:“原来我画过的石头在这儿呢!”
在沉浸式小剧场,农民就是演员。
后来建设《沂蒙四季》的山村剧场时,韩生说一定要把这些石头点缀上去。于是,山村剧场建成后,一面高大的石头墙成为主背景。在剧场旋转舞台前小溪两侧,点缀了大大小小沂蒙山特有的石头。“这些石头看上去朴实无华,但都有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气质,与山村气质完美契合,形成了山村剧场独特的艺术形象标识。”
一些人曾经质疑,在一个旅游业还不够发达的小山村做一个乡村剧场,真的能吸引全国各地的观众过来吗?对此,韩生很坚定:“这恰恰是乡村剧场的价值所在,这里是历史发生的现场,一山一木一石都承载着过往峥嵘的记忆,这种历史条件是绝无仅有的。”
常山庄村的山村剧场有很多创新性、独特性元素,比如剧场的朝向,就是日落的方向,“每天看到不一样的晚霞”成为山村剧场的标识语。直径22米的旋转式舞台,是国内领先的室外环式旋转舞台。舞台前,是一条潺潺流水的小溪,溪水中,有山石、有绿植,村姑在溪水中戏水、洗衣服,生活气息浓郁。
“与这个山村剧场同类的有世界自然环境剧场,还有英国波斯科诺渔村的‘米奈克剧场’、日本的‘利贺戏剧村’、美国丹佛的‘红石剧场’、奥地利布雷根兹的‘水上歌剧院’等。”韩生介绍说。
韩生回忆,2008年,他参加了世界三大戏剧节之一的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阿维尼翁是法国南部一个只有9万人口的小城市,但这个节已有70多年历史,每年都有1000多个戏剧作品演出,巴黎反而只是专设的一个分会场。“当时我就产生了一个强烈的理念,未来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重心,会在有文化资源的中小城市,会在这些中小城市域内的古镇古村。在我看来,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领域的又一次‘农村包围城市’。”韩生说。
与沂蒙结缘


“我对沂蒙山的最初了解,是少年时看舞剧电影《沂蒙颂》。我小学到初中学习音乐,是学校乐队成员,《沂蒙颂》中的《沂蒙山小调》主旋律和全剧音乐,我几乎全能背诵。”
韩生回忆,2017年2月,他在河北廊坊大厂回族自治县参加该县筹建戏剧小镇研讨会,并发言阐述了戏剧艺术的转型、与现实生活和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关联等观点,引发热议。想不到的是,两个月后,沂南县派人专程到上海邀请他牵头申报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项目。
经上海戏剧学院同意,2017年5月,韩生从上海来到常山庄考察,并策划了《沂蒙四季》项目方案。“《沂蒙四季》是沂蒙自然生态四季皆美的概念,体现沂蒙未来旅游没有淡季、旺季的全天候理想目标。由山村剧场和红嫂故事沉浸式情景小院两部分组成。”
经过3年多创作、建设,2021年七一前在常山庄上演。韩生说,当今观众已不满足于好听好看的感官效果,还注重精神内涵和打动心灵的感染力。常山庄村古院落本身就是历史故事的现场,韩生说,他们在院落中还原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状态,打造了《跟着共产党走》《识字班》《战地医院》《民兵连》《妇救会》《永远的新娘》《一碗米粥》等红嫂故事。“在这些小院里通过沉浸式情景演绎形式,生动再现了当年的生活、斗争场景和故事,活化了红色教育方式。类似短小精悍的小品片段,每个小剧10分钟左右,由小故事切入,有生活质感的演出使观众有切身的真实感。”
红嫂故事沉浸式情景小院的推出,打造了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新模式,被组织部门确定为沉浸式实景党课,前来参观学习、接受教育和中小学生研学的团队络绎不绝,有时“一院难求”,不得不排队等待观看。
这种新模式不仅在山东起到了开创性作用,得到了推广,今年还入选了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组织遴选的51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对于这样的成绩,一向儒雅随和的韩生谦虚地说:“作为艺术创作者,遇到这样的题材是个幸运,感谢沂南县和南村社区做的大量基础贡献,我们的艺术创作是在此基础上的接力。”
把普通生活上升为艺术作品


追溯过往,其实这些年来,韩生和他的团队已经在各地参与指导、策划了多个乡村文化项目。
2021年,韩生参与创办了江苏无锡荡口古镇“流光延祥”首届光影艺术节,以媒体艺术和江南古镇的跨界碰撞,以在地文化为作品注入新涵义和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以光影夜游、民谣音乐等丰富内容,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荡口故事。
他在小镇的钱伟长故居,创作了《映射·基底》光影艺术装置雕塑,以钱伟长从少年到老年的生平和事业节点为篇章,讲述了他为国家富强从文科学霸到物理大师的转换故事。作品参加了2023中国设计大展公共艺术专题展,荡口古镇也将这一作品长久安置在了钱伟长故居。
今年4月,韩生又带领研究生进行创作实验,在贵州省三穗县创作了实景数字生活剧场《八弓草市故事》,讲述了库区移民搬迁到山下后艰苦创业的故事。利用当地优良的自然环境、人文生态和三穗高铁等铁路、公路交通的便捷、消费成本低等优势,当地政府鼓励和帮助村民实现了“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文则文”“一户一店”“一店一品”的致富模式。
“我们的定位是准确的,村民祖祖辈辈在山村生活,为水库建设离开了土地,没有新的生存技能,对未来感到迷茫。政府在高铁站附近建设了移民新村并帮助他们创业,每家店形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小故事,我们与合作伙伴在‘一户一店’‘一店一品’上做文章,在此基础上成功打造了‘一户一剧’的系列《八弓草市故事》。第一期节目的名字为《幸福七姊妹》。”韩生说。
随手拍乡村风物已成为韩生现在的习惯。

这个项目的创意中,村民是故事原型,从农户到商户的转型,自己讲自己的故事。“每位店主亲历的故事就是剧本,我告诉导演千万不要让他们去演,让她们对来小店的游客讲自己的故事就可以了。”
韩生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侗族村民邹婷是一名大学生,毕业后回村想开一家奶茶店,去重庆学习奶茶制作技术需要一万多元学费。父亲邹其武不同意,说我们祖祖辈辈种地,怎么可能开店。在女儿的坚持下,父亲勉强同意了。邹婷学成归来,她的陌语萱奶茶店很快就开张了。开张后正值国庆节假日,奶茶店生意很好,她在八弓草市开业大会上发言:“当我赚到第一个1000块时,我对未来有了充足的信心。”
韩生说:“我们把这个故事列入演出的一节,父亲唱山歌配合演出,唱到一半就哭了,观众也挺感动。看到这些,我感到很欣慰,因为她们成功了,并不是说她的演出多么精彩,而是她们的故事、她们的歌声感动了观众。”
在《幸福七姊妹》首演后的座谈会上,三穗县委书记刘明波说:“韩老师把我们普通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用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上升为艺术作品,这是我们以前没有想到的事。”
正在上海戏剧学院读研究生的导演张昊钰、设计余点等人,跟随韩生参与了《幸福七姊妹》创作。“我们在戏剧学院学习时,老师没有教过这种表现形式。按照学院派的说法,戏剧是阳春白雪般的存在,但我来到这里以后,看到和听到的都与教室里学的完全不一样。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就是戏剧,这就是生活,真实的人物讲真实的故事,有兴趣点、兴奋点,大家乐在其中。”张昊钰说。
有人问韩生,这种模式能不能持续?韩生说:“真实、真诚永远能打动人,我们有生活原型的质感,故事不是虚构的,村民和店主说自己遇到的困惑,讲成功的喜悦,看她们演出的观众,每个人也有自己的困惑和喜悦,有心灵的交流与互动,所以,双方产生了共鸣。”
既要“过节”,更要“过日子”


这些年来,韩生经常思考如何让文化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2017年11月,我在第二届隆里新媒体艺术节论坛上,提出了既要‘过节’,更要‘过日子’这样一个理念。”
韩生对这一理念进行了解释:“我们到地方进行文化项目或办节时,更需要关注这个小镇、这个村庄到底需要什么,关切艺术对小镇、村庄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带来哪些提高,对从根本上拉动当地经济能产生什么样的促进作用。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艺术不应仅仅是锦上添花,应逐渐成为一种原动力。所以,我在做文化项目时,希望不做热闹一阵子、‘一锤子买卖’的事情。”
为此,韩生和他的团队做了许多有益探索。
贵州锦屏隆里新媒体艺术节举办地隆里,被誉为苗侗地区的“汉文化孤岛”,至今保留和传承着古朴的传统文化。当时,有人想过个节就完了,但韩生认为隆里是一座有着600年历史的古镇,魅力十足,热闹一阵子就过去太可惜了,要把艺术节打造成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并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实践证明,我们通过‘新媒体+’方式打造的隆里新媒体艺术节,成为国际性新媒体的艺术盛会。以前,很多人不知道隆里在哪里,现在都知道了,小镇村民的草编小草龙以前只能卖5元一个,后来卖到40元一个。”
尝到甜头后,韩生更有信心了。在贵州三穗县实景数字生活剧场建设前,韩生和建设方一起把既要“过节”,更要“过日子”理念提前置入,与库区移民创业、促进乡村振兴统筹进行,达到生活水平提高和民生改善的目标。
韩生说常山庄的《沂蒙四季》也是这样,既丰富了沂蒙老区群众文化生活,同时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对“红嫂家乡”乡村振兴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最让我们有成就感的,是策划和推动了红嫂家乡旅游区和沂南县文化馆合作成立景区分馆,并建立了‘沂蒙四季艺术团’,这是一个成功的机制创新探索。演员大多是当地农民和文艺爱好者,红嫂的故事就发生在身边,许多人就是听着红嫂故事长大的,她们的表演深情质朴,非常接地气。”
现在,常山庄和周边几个村的数百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有了稳定的收入。“我粗略算了一下,我们村群众在景区当群演,一年大概总共能收入200余万元,有了演戏的收入,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性收入超过了1.5万元。”常山庄村影视服务部经理李现人说。目前,常山庄村已被山东省确定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
“黑格尔说,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了成熟。我们的戏剧在哪里,剧场在哪里?艺术实际上是人们对未来生活方式的选择。所以,我们要考虑到,什么是不要去打破的。别人已经交的学费,其他项目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启示我们要注重常态,要与生态匹配,不追求人山人海的氛围,提供高品质的乡村生活,这才是吸引人们从都市来到乡村的魅力。”
韩生始终觉得,戏剧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要相信规律,一个戏剧类文化项目,如果存在时间不超过4年,就算失败。世界上很多音乐剧,存在时间都超过了十多年,我们要创作更多经久不衰的作品,回报这个伟大的时代。”韩生信心满满地说。
现在,韩生创办了公众号“艺术集成转化创新”,专门介绍和普及舞台美术、数字艺术、文旅演艺、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一个栏目是“手机摄影日记”,韩生把在各地乡村亲眼见到的有意义、有意思的事情用手机拍下来,然后写下自己的感想。“这是一名文艺工作者的精神感悟,也有乡土情结在里面。”
采访中,韩生说的比较多的一个词是感恩:“我们要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感恩乡村和乡土,广大的中国乡村是我们创作的源泉和动力。每个乡村都有独一无二的故事。身处当今时代提供的巨大内容资源和创新空间,作为一名艺术创作者,有了更多作用发挥和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我觉得这是一种幸福。”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人们渴望田园生活的梦想,从古至今一以贯之。韩生说:“‘把日子过成诗’这句话让我看到了未来新农村的愿景,这也是戏剧人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相关案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