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万山:一砖一瓦“议”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发表时间:2025-09-03
文章来源:admin
浏览次数:
62岁的罗世忠蹲在村里文化长廊的木质廊柱前,粗糙的双手轻轻抚过杉木表面,随后举起锤子,精准地敲击在凿子上。清脆的敲击声在晨雾中传得很远,木屑纷飞,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杉木香气。
黄道乡白屋场村村民罗世忠自发参与文化长廊修建。
罗世忠的手指因常年劳作而有些变形,但握凿的姿势依然稳健。“做了几十年木工,这件作品最为特别。”老人声音里带着自豪。作为村里颇有资历的木匠,他本该安享晚年,却主动请缨负责村里文化长廊的木作工程。连续半个多月,他总是第一个到工地,最后一个离开。
这个正在崛起的文化长廊,源自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黄道乡白屋场村创新的“院坝会群众议事”机制。过去,村里公共活动场所匮乏,村民晚饭后除了看电视玩手机和串门,几乎无处可去。如今,通过三轮院坝会商议,500余名村民踊跃建言,最终确定了凉亭、文化长廊和道路改造三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议事机制激发了村民共建家园的热情,村民们不仅自发捐赠了全部建设资金与物资,还自发组成施工队,有力出力,有技献技。
黄道乡白屋场村道路施工现场。
“以前从来没想过,我们村也能有这么好的活动场所。”正弯腰砌砖的刘大姐抹了把汗,笑着对身旁搬材料的邻居说道。话音未落,又俯身将一块砖头稳稳铺上。施工现场村民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这个地方可是咱们你一砖我一瓦‘议’出来的!”
在大伙的谈笑声中,话题从家长里短说,长廊建成后散步乘凉,语气中满是期待。一砖一瓦的背后,不仅是全村的共同心愿,更是村民们用双手垒起的浓浓乡情。
黄道乡白屋场村道路施工现场。
目前,白屋场村两座凉亭已全部竣工,文化长廊已完成主体框架,两处道路正在加紧施工。对于未来的生活,村民们充满期待。来年,这里将响起喧天的鼟锣声,舞龙灯将在这里翻飞起舞;孩子们有了安全、开阔的玩耍空间;妇女们已经开始筹划组建秧歌队。
白屋场村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条“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乡村治理新路径。通过构建群众议事机制,有效激活了村庄的内生动力,让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主体。这个由村民自己“议”出来、一砖一瓦建起来的长廊,不仅将成为村里新的文化活动中心,更见证了基层民主自治在乡村振兴中绽放的生机与活力,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样本。
黄道乡白屋场村村民罗世忠自发参与文化长廊修建。
罗世忠的手指因常年劳作而有些变形,但握凿的姿势依然稳健。“做了几十年木工,这件作品最为特别。”老人声音里带着自豪。作为村里颇有资历的木匠,他本该安享晚年,却主动请缨负责村里文化长廊的木作工程。连续半个多月,他总是第一个到工地,最后一个离开。
这个正在崛起的文化长廊,源自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黄道乡白屋场村创新的“院坝会群众议事”机制。过去,村里公共活动场所匮乏,村民晚饭后除了看电视玩手机和串门,几乎无处可去。如今,通过三轮院坝会商议,500余名村民踊跃建言,最终确定了凉亭、文化长廊和道路改造三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议事机制激发了村民共建家园的热情,村民们不仅自发捐赠了全部建设资金与物资,还自发组成施工队,有力出力,有技献技。
黄道乡白屋场村道路施工现场。
“以前从来没想过,我们村也能有这么好的活动场所。”正弯腰砌砖的刘大姐抹了把汗,笑着对身旁搬材料的邻居说道。话音未落,又俯身将一块砖头稳稳铺上。施工现场村民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这个地方可是咱们你一砖我一瓦‘议’出来的!”
在大伙的谈笑声中,话题从家长里短说,长廊建成后散步乘凉,语气中满是期待。一砖一瓦的背后,不仅是全村的共同心愿,更是村民们用双手垒起的浓浓乡情。
黄道乡白屋场村道路施工现场。
目前,白屋场村两座凉亭已全部竣工,文化长廊已完成主体框架,两处道路正在加紧施工。对于未来的生活,村民们充满期待。来年,这里将响起喧天的鼟锣声,舞龙灯将在这里翻飞起舞;孩子们有了安全、开阔的玩耍空间;妇女们已经开始筹划组建秧歌队。
白屋场村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条“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乡村治理新路径。通过构建群众议事机制,有效激活了村庄的内生动力,让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主体。这个由村民自己“议”出来、一砖一瓦建起来的长廊,不仅将成为村里新的文化活动中心,更见证了基层民主自治在乡村振兴中绽放的生机与活力,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样本。